3月1日,一篇题为《痛心!张村镇台湾村贫困户家女儿服药自杀,只因没有手机上网课?》的帖子引起社会关注。该文称,河南邓州市一初三女孩李某因家中没钱买手机上网课,一时想不开,过量吞服家人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被送往医院抢救。
“一时想不开”,将一个女孩的自杀原因如此概括,太过简单。如果缺少对悲剧的反思,怎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复上演?排除网帖炒作因素,现在根据媒体调查能够确定,这个家庭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,依靠父亲给人补鞋维持生计,有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需要上网课,家中只有一部手机给孩子们轮流使用。
那么首先需要追问的就是,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在疫情防控期间搞“一刀切”复课,为何还有地方罔顾具体情况,要求所有学生统一上网课?
早在2月12日,教育部和工信部就发布通知,要求学校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选择学习方式,防止再添置新的设备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强调,对于在此期间没有参加网络课程的,要在正式开学后从头开始教学。
像李某的家庭,让孩子们都及时上网课并不现实,但李某和弟弟又面临升学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学校和教师本应事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,通过布置习题、电话沟通等方式帮助没有条件上网课的学生巩固先前所学知识,万万不应该让学生因为自身无法克服的客观条件落下功课,“还要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”。
“一刀切”式复课体现出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长期缺位。一些学校与教师做不到把学生当作有差异的个体给予关注,更谈不上爱护与体谅。殊不知很多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言听计从,当客观条件无法实现主观要求,让落下功课又自尊心强的学生如何自处?当地教育部门是没有将上级的精神传达到位,还是对一些学校抓教学进度听之任之?
同时缺位的还有来自家庭的关心。很难想象“不知道是为了手机还是不想做作业”这样的话语是出于孩子父亲之口。事实上,“平时家里都不会批评她”,并不能说明孩子就没有精神负担,反而有可能源于对孩子成长的漠然。家境贫困给孩子带来的压力,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,但不被重视、不被理解的遭际,对孩子内心的健康成长无异于雪上加霜:有多少自杀行为仅为了一时一事?
日前,广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紧急通知,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机构、各地各学校密切关注无网络、无电视的农村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学习情况,确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。广东省教育基金会为省内9000余名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每人提供一台平板电脑,用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。
对于其他没有条件给予贫困学生物质保障的地区来说,如何解决问题还要因地制宜。而在物质保障之外,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,也该重视起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