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仙,是道教信仰具象化的产物,也是所谓“道”的现实演绎,得道成仙是我们道士修行的目标和归宿。
所以,道教从创立至今一直都十分重视神仙体系的构造。道教是一个多神教,神仙的来源十分广阔,但无一例外我们都能在传统文化当中找到他们的影子。
道教根植于我们的文化,汲取着文化的养分构造神灵。在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传承洗礼之后,有的神仙被逐渐淘汰,有的神仙被人们以各种形式所保留,最终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。
研究和剖析这个神仙谱系,是我们认识道教的重要方法,也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。
02
在我们所知道的神仙体系当中,道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尊神 ,即元始天尊 、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,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 。
另外,道教认为神灵也应当和人间一样具备一个完整的秩序体系,于是便按人间的帝王秩序,创造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;然后吸收了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,作为天庭的附属,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,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、山神、城隍 、土地、灶王等。
最后,道教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、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“散仙 ”。
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,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,如妈祖 、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。
在流传中,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。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,有的是基本承袭,加工甚少;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,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。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;黄帝、东王公 、西王母、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。
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,其他的神则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。
此外,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,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,例如毛发、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,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。
03
道教神仙体系的建设在历史中分为几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是汉魏两晋时期,这个时期是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。
早期经典《太平经》既确定神仙、真人为崇拜对象,又将儒家的圣人、贤人纳入神仙谱系,将它们分为六等:“一为神人,二为真人,三为仙人,四为道人,五为圣人,六为贤人。
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,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,又造构了天、地、水三官,此外,则不见造构他神。
第二阶段为南北朝时期,这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期。
南朝道士陶弘景作《真灵位业图》,意欲将此杂乱无章的诸多神灵,清理出一个较有次序的谱系来。
他根据世俗“朝班之品序”和“高卑”原则,将五百多名天神、地祇、仙真 、人鬼,用七个阶次组织排列起来。
南北朝神谱整理中还有一个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,需要加以协调的问题。
五斗米道(天师道)、楼观道一直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,而上清派、灵宝派则奉元始天尊 、太上大道君(或称灵宝天尊 )为最高神。
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道教传播的。最终,将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,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,此即后来的三位一体的最高神“三清 ”。
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时期,这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后确立和神仙谱系继续编定时期。
唐代崇奉道教,尊祖老子,封老子为“玄元皇帝 ”、“圣祖大道玄元皇帝”、“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”,圣祖庙(老子庙)遍及天下。因此,唐代前、中期道教宫观中,仍只有元始天尊 殿或老君殿,而无三清殿。
中叶以后,三清殿、三清观之名始见于记载。
最后阶段,两宋是道教神仙 谱系最后编定的时期。
北宋真宗、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,为了醮神的需要,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仪,《宋史·王钦若传》记王钦若曾撰著《列宿万灵朝真图》《罗天大醮仪》等。
《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·林灵素》载林灵素曾“被旨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,编排三界圣位,校正丹经子书。
林灵素所作的“编排三界圣位”的工作,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,南宋金允中《上清灵宝大法》编制的黄箓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,其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位神仙名单,按其性质、品第,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:
(1)三清 、四御 ;
(2)南极仙翁、东极救苦天尊、木公道君、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 ;
(3)十太一、日月五星 、北斗、二十八宿星君;
(4)五帝 、三官、四圣 ;
(5)历代传经著名法师;
(6)魔王、神王、仙官 ;
(7)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;
(8)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;
(9)天枢院、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;
(10)各种功曹、使者、金童、玉女、香官 、吏役等;
(11)城隍 、土地及所属神众。
当然道教各科仪书所载神仙系统并不完全统一,但南宋留用光《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》、宁全真传授之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》等所载神仙系统,其主要神箓及其等次皆差别不大,故金允中《上清灵宝大法》所载不失为神仙谱系的代表,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。